僂的解释
- 僂的基本意思
- 读音:lǚ ㄌㄩˇ
- 读音:lóu ㄌㄡˊ
- 简体字:偻
- 异体字:偻 軁 婁
- 僂部首:亻
- 总笔画:13画
- 部外画:11画
- 字结构:左右结构
- 僂五笔:WLVG
- 僂仓颉:OLWV
- 僂郑码:NKZM
- 僂电码:0283
- 僂四角:25244
- 康熙笔画:13画
- 僂五行:火
- UniCode:U+50C2
- 僂的笔画笔顺:ノ丨丨フ一一丨フ一丨フノ一
基本字义
僂(偻)
lǚ ㄌㄩˇ
1、彎曲,屈曲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故其鼎銘云:一命而僂,再命而傴,三命而俯。”
2、迅速;立刻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彼寶也者,衣之不可衣也,食之不可食也,賣之不可僂售也。”
其他字义
僂(偻)
lóu ㄌㄡˊ
◎見“佝僂病”、“僂儸”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十九侯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樓 | 落侯 | 來 | 侯 | 平聲 | 尤 | 開口一等 | 侯 | 流 | lu/lou | ləu |
廣韻目次:上九麌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縷 | 力主 | 來 | 虞 | 上聲 | 麌 | 合口三等 | 虞 | 遇 | lyox/liuu | lĭu |
廣韻目次:去五十候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陋 | 盧候 | 來 | 侯 | 去聲 | 宥 | 開口一等 | 侯 | 流 | luh/low | ləu |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八】【人部】僂
尫也。从人婁聲。周公韈僂,或言背僂。力主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厄也。大徐本作尩也。非是。尩與僂異疾。小徐本作厄也。近是。科厄,木節也。厄與僂雙聲。人背之僂。有似木之科厄。晉語注曰。戚施,僂人也。左傳昭四年注。僂,肩傴也。穀梁傳跛僂並言。管子云。苦水所。多尩與傴人。然僂不得訓尩明矣。公羊傳。夫人不僂。不可使入。何云。僂,疾也。齊人語。夫人稽畱。不肎疾順公。荀卿書亦兩言僂訓疾。按此爲婁之假借字。婁卽屢。與驟通。驟訓數。亦訓疾。○又按大徐作𡯲也。葢𡯲是曲脛之名。引伸爲曲脊之名。所以𡯲必釋爲𤿑曲脛者。由其字作尢。从大而偏曲其足。故二疾不妨同名。下文曰周公韤僂。葢𡯲者亦得謂之僂。周公之脛不無少曲。疑大徐本爲長。甲戌二月重訂。从人。婁聲。力主切。古音在四部。周公韤僂。韤者,足衣。韤僂者,由足背高隆然如背之僂也。未聞出何書。或言背僂。周公背僂見荀卿,白虎通,論衡諸書。白虎通云。傳曰。周公背僂。是爲強後。成就周道。輔於幼主。僂後主爲韵。
方言集汇
粤语:lau4
客家话:[梅县腔]leu2[海陆丰腔]leu2[客英字典]leu2[宝安腔]liu2[客语拼音字汇]leu2[陆丰腔]li1[台湾四县腔]leu2
潮州话:lu2(lú)lu5(lû)
English
humpback; sur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