婼的解释
- 婼的基本意思
- 读音:ruò ㄖㄨㄛˋ
- 读音:chuò ㄔㄨㄛˋ
- 繁体字:婼
- 婼部首:女
- 总笔画:11画
- 部外画:8画
- 字结构:左右结构
- 婼五笔:VADK
- 婼仓颉:VTKR
- 婼郑码:ZMGJ
- 婼电码:8273
- 婼四角:44464
- 造字法:形声
- 康熙笔画:12画
- 婼五行:火
- 规范汉字编号:7364
- UniCode:U+5A7C
- 婼的笔画笔顺:フノ一一丨丨一ノ丨フ一
基本字义
婼
ruò ㄖㄨㄛˋ
◎〔婼羌〕a.中国汉代西域国名;b.地名,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,今作“若羌”。
其他字义
婼
chuò ㄔㄨㄛˋ
1、不顺从。
2、古人名用字。
3、姓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上平五支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兒 | 汝移 | 日 | 支A開 | 平聲 | 支 | 開口三等 | 支A | 止 | nje/re | nʑĭe |
廣韻目次:下平九麻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若 | 人賒 | 日 | 麻三開 | 平聲 | 麻 | 開口三等 | 麻 | 假 | nja/ra | nʑĭa |
廣韻目次:入十八藥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㲋 | 丑略 | 徹 | 藥開 | 入聲 | 藥 | 開口三等 | 陽 | 宕 | thriak/thiak | ţʰĭak |
详细字义
◎婼chuò
〈动〉
(1)不顺从 [be not obedient to]
婼,不从也。——《玉篇》
(2)另见 ruò
其他字义
◎婼Ruò
〈名〉
(1)汉代西域羌国名 [Ruo state]
长水校尉 富昌,酒泉侯 奉世将 婼、 月氏兵四千人,亡虏万二千人。——《汉书》
(2)另见 chuò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十二】【女部】婼
不順也。从女若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叔孫婼。”丑略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不順也。毛詩傳曰。若,順也。此字从若則當訓順。而云不順也。此猶祀从巳,而訓祭無巳也。从女。若聲。丑略切。五部。春秋傳有叔孫婼。魯大夫也。
方言集汇
粤语:coek3
客家话:[梅县腔]shok7[海陆丰腔]shok7[客英字典]shok7[台湾四县腔]sok7
English
p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