箸的解释
- 箸的基本意思
- 读音:zhù ㄓㄨˋ
- 繁体字:箸
- 异体字:櫡 筯 著
- 箸部首:竹
- 总笔画:14画
- 部外画:8画
- 字结构:上下结构
- 箸五笔:TFTJ
- 箸仓颉:HJKA
- 箸郑码:MBM
- 箸电码:4632
- 箸四角:88604
- 区位码:8371
- 造字法:形声
- 康熙笔画:15画
- 箸五行:木
- 规范汉字编号:5744
- UniCode:U+7BB8
- 箸的笔画笔顺:ノ一丶ノ一丶一丨一ノ丨フ一一
基本字义
箸
zhù ㄓㄨˋ
1、筷子。
2、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。
3、古同“著”,明显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去九御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著 | 陟慮 | 知 | 魚 | 去聲 | 御 | 開口三等 | 魚 | 遇 | trioh/tivh | ţĭo |
廣韻目次:去九御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部 | 韻攝 | 罗马字 | 国际音标 |
箸 | 遟倨 | 澄 | 魚 | 去聲 | 御 | 開口三等 | 魚 | 遇 | drioh/divh | ɖʰĭo |
词性变化
◎箸zhù
〈动〉
(1)通“著”。显明;显示 [manifest]
知命者也,箸是者也。——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
霸者之善箸焉。——《荀子·强国》
致忠信,箸仁义。——《荀子·王霸》
(2)撰写,写作。后作“著” [write]
箸《论衡》八十五篇,二十余万言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及稍定汉诸仪法,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。——《史记》
(3)又如:箸录(记载;记录);箸论(著作,论述);箸撰(撰述;写成的作品)
详细字义
◎箸
筯 zhù
〈名〉
(1)(形声。从竹,者声。本义:筷子。又作“筯”)同本义 [chopsticks]
羹之有菜者用梜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今人或谓箸为梜。”
纣为象箸,而 箕子唏。——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
停杯投箸不能食。——唐·李白《行路难》
辍箸叹曰。——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(2)又
亦辍箸曰。
(3)又
独一箸间。
(4)又如:长箸(较长的筷子);箸长碗短(比喻餐具凌乱不齐);箸筩(盛筷子的竹筒);箸子(筷子)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五】【竹部】箸
飯攲也。从竹者聲。陟慮切。又,遟倨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飯㩻也。㩻各本作攲。支部攲,持去也。危部㩻,䧢也。㩻者傾側意。箸必傾側用之。故曰飯㩻。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古亦當作㩻器也。箸,曲禮謂之梜。假借爲箸落,爲箸明。古無去入之別。字亦不从艸也。从竹。者聲。陟慮切。又遟倨切。五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zyu3zyu6
客家话:[宝安腔]cu3[陆丰腔]chu3[东莞腔]zu5[海陆丰腔]chu6[客英字典]chu5[台湾四县腔]cu5[梅县腔]chu5[客语拼音字汇]cu4
English
chopstic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