黥的解释
- 黥的基本意思
- 读音:qíng ㄑㄧㄥˊ
- 繁体字:黥
- 异体字:剠
- 黥部首:黑
- 总笔画:20画
- 部外画:8画
- 字结构:左右结构
- 黥五笔:LFOI
- 黥仓颉:WFYRF
- 黥郑码:LKJK
- 黥电码:7823
- 黥四角:60396
- 区位码:8784
- 康熙笔画:20画
- 黥五行:金
- 规范汉字编号:6433
- UniCode:U+9EE5
- 黥的笔画笔顺:丨フ丶ノ一丨一一丶丶丶丶丶一丨フ一丨ノ丶
基本字义
黥
qíng ㄑㄧㄥˊ
1、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,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:黥首。
2、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。
宋本廣韻
廣韻目次:下平十二庚
小韻 | 反切 | 聲母 | 韻母 | 聲調 | 平水韻 | 等呼 | 韻攝 | 韻部 | 国际音标 | 罗马字 |
擎 | 渠京 | 羣 | 庚三開 | 平聲 | 庚 | 開口三等 | 梗 | 庚 | gʰĭɐŋ | gieng/gyang |
词性变化
◎黥qíng
〈名〉
受过黥刑的人 [tattooed person]
自唐失其政,天下乘时,黥髡盗贼。——《新五代史》
详细字义
◎黥
剠 qíng
〈动〉
(1)(会意。从黑,京声。刻其面以墨窒之。字亦作“剠”。本义:古代一种肉刑,墨刑的异称)
(2)刺字 [tattoo;punishment of branding a criminal]
黥,墨刑在面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放黥者马竿人面也。——《书·刑德》
(3)又如:黥首刖足(刻额染墨,截断双脚);黥布(英布,汉高祖的大将、功臣。因犯罪被黥面);黥首(汉代刑法之一。其法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);黥面(在脸上刺字涂墨);黥徒(受黥刑的犯人。引申泛指囚徒,罪犯)
(4)镌刻 [carve]
声明走百灵,结构黥幽谷。——清·魏源《白岳东崖》
说文解字
清代陳昌治刻本『說文解字』
【卷十】【黑部】黥
墨𠛬在面也。从黑京聲。䵞,黥或从刀。渠京切
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墨㓝在面也。此㓝亦謂之墨。周禮司㓝注曰。墨,黥也。先刻其面。以墨窒之。从黑。京聲。渠京切。古音在十部。
方言集汇
粤语:king4
客家话:[海陆丰腔]gin1kiang2[客英字典]gin1[台湾四县腔]gin1kiang2[梅县腔]gin1[宝安腔]kiang2
English
to tattoo; to brand the face of criminals